博物馆日|看一场“亨利四世”的画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的关系 法国 博物馆日|看一场“亨利四世”的画展

博物馆日|看一场“亨利四世”的画展

2024-06-30 07: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被抬到卢浮宫长椅上的时候, 亨利已经奄奄一息。画家皮埃尔·贝热雷用19 世纪的画艺结合想象描绘了亨利四世遇刺时王宫里的慌乱场景。(现藏于波城古堡)

亨利四世去世后,人们用石膏将他的面部刻成一个面具保存下来,再加上流传下来的亨利四世画像,这都成为比较鉴定的依据。亨利四世头骨被找到的消息传出后,法国相关部门很快决定,在2011年举办一场全国性的弥撒和葬礼,让亨利四世的头骨回归圣丹尼大教堂。

圣丹尼大教堂内部

圣丹尼大教堂自从六世纪起一直是法国历代王室的王墓,是重要的法国君主王权象征之一。圣丹尼大教堂是第一座哥德式教堂,美丽迷人的彩绘玻璃窗是其特色。在法国大革命时,圣丹尼大教堂曾被大规模的破坏,修建后的教堂目前存放70余具卧像与陵墓,地下室存放着棺木。

法国历史上,十六世纪下半叶因为宗教战争的爆发而变得血迹斑斑,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的敌对行为,在欧洲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影响下,双方多次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在这种背景下,被法国人民赞誉为“贤明王亨利”的亨利四世,使法国摆脱了漫长的混乱状态,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国。他是法国历史上人格和政绩都十分完美的国王之一。

天主教徒屠杀新教徒

宗教战争造成诸多围攻和抢掠。1569 年9 月,古尔奈城被天主教徒攻占。古尔奈是诺曼底地区的封地,这里大多数信徒都是新教徒。

(16 世纪雕刻作品,现藏于巴黎马萨林图书馆)

新教徒屠杀天主教徒

1567年,尼姆城曾是新教徒屠杀天主教徒的战场。(18 世纪彩色雕刻,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亨利四世本名亨利·德·纳瓦尔(Henri de Navarre),原为纳瓦尔王国(今西班牙北部的一个自治区,与法国接壤,濒临大西洋)国王。亨利四世出身高贵,身世显赫,其父系家族为波旁家族,与统治法国的瓦卢瓦王朝国王们都是圣路易(即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路易九世)的后代。亨利的外公纳瓦尔国王亨利·德·阿布莱特,迎娶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因此亨利四世与法国瓦卢瓦王室存在着姻亲关系,与法国国王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为表亲关系。因此原因,依照“萨利克继承法”,在亨利三世的弟弟弗朗索瓦·德·阿朗松离世后,亨利·德·纳瓦尔成为后继无子的亨利三世的合法继承人。他继承法国王位后,开始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

外祖父的骄傲

纳瓦尔国王亨利·德·阿布莱特高举着他的外孙。这个被老亨利称为家族“狮子” 的孩子将受万民尊敬。(欧仁·德威利亚作品,绘于19 世纪,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

亨利四世是一位以大局为重的君主。为了顾全大局,他数次改变信仰。他那句名言“为了巴黎做一场弥撒是值得的”,流露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抱负,怀着结束国家苦难的目的,他毅然宣布放弃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得以入主天主教城市巴黎,真正行使法国国王权力。1598年颁布的《南特敕令》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从法律上正式承认每个人享有信仰自由,并给以切实保障,这是法国宗教改革运动和宗教战争的伟大成果”,从而使法国新教、天主教教派全面和解,结束了可能导致民族分裂的灾难性内战,重振长期动乱中濒临倾覆的法国王权。

宗教和解的转折点

《南特敕令》手稿的第一页,标题:为了宗教改革,1598 年4 月。这项法律条款在当时极具创新性: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站在法律的高度宣布异端教派与天主教拥有相同的公民地位。(《南特敕令》手稿的第一页,巴黎国家档案局)

联合两大宗教

亨利决定依靠宗教(此处暗示他将皈依天主教)为法国(左侧的年轻女子代表法国)带来和平。这幅作品创作于16 世纪末期,画中的修女手里拿着一本象征新教的《圣经》,而象征天主教的圣杯和耶稣十字架很有可能是后来添加上去的。(现藏于波城古堡)

亨利拥抱新信仰

改宗仪式严格遵守规则举行:在圣德尼大教堂门口,亨利跪在布尔日大主教面前向众人宣布自己的新宗教信仰;随后他向大主教递交自己的改宗文书并拥抱圣戒;最后,大主教为他祈福并将他搀扶起来。(尼古拉·博勒里绘画作品,创作于17 世纪,现藏于默东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亨利四世是一位出色的谋略家、军事家。亨利四世的一生见证了无数杀戮、抵抗、战争和阴谋,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之夜后,他被软禁法国王宫,忍辱负重地活着。他精心筹谋策划,得以逃离王宫回到他的王国;而亨利14岁时就被母亲送上前线,一生戎马生涯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战役,如库特拉战役、阿尔克战役,他在战场上精心的布置、准确无误的战略战术、出色的军事才能、身先士卒的英勇行为,为他赢得多次战役的胜利和士兵的拥护与爱戴;在“三亨利之争”的较量中,他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妥当处理与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天主教“神圣联盟”领导者亨利·德·吉斯的关系,使他在政治斗争中成为最后的赢家。

命中注定之夜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夜里,仅仅几小时3000 名胡格诺教徒被杀。接下来的几天,全法境内约有20000 人因为信仰遇害。(16 世纪彩色版画,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施计逃离

亨利·德·纳瓦尔在王室年轻王公们的陪同下, 多次外出狩猎野猪。狩猎途中伺机逃跑的想法,逐渐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16 世纪弗拉芒挂毯,现藏于南特多布里博物馆)

阿尔克战役的中心

亨利又一次将军队部署在理想的地形位置。他精确的战略和英勇非凡的个人决策使他弥补了自己在士兵数量上的劣势。(17 世纪初期绘画作品,现藏于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

向垂死者致敬

亨利作为法国王位继承人, 在又一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库特拉战役后,天主教军队死伤惨重,统帅茹瓦约斯公爵及兄弟都命丧沙场。19 世纪画家维克多- 让·亚当在该画中宣扬国王亨利的宽宏大量,画中的亨利向濒死的对手致敬,与天主教徒在雅尔纳克无耻谋杀受伤的孔代形成鲜明对照。

亨利四世是一位有大爱的君主。他关注各个阶层的臣民,同情地位最卑微的阶层,作为大领主的他经常与低贱的烧炭工、与贫苦的农民同桌用餐、谈笑风生。在博物馆的画作中,我们会见到亨利的身影,他舍弃宫廷的华美服饰,衣着粗糙的猎人装、士兵服常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他的名言“我希望每个法国人每星期天锅里都有只鸡”,饱含了他对臣民深厚的关切之情;对待部下,他如普通人一般与他们交谈,以军中亲昵的你相称,叫的是充满友情的小名,在十六世纪末期这段如此频繁更换宗教信仰的时期,他的朋友们、部下们始终是他坚定的支持者;对待战俘,他也宽仁相待,及时制止可能产生的屠杀行为,将在战争中牺牲的军官送回他们的阵营,以便他们享有宗教荣誉。

亨利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国王四肢趴地扮作马同孩子们玩耍,这一让西班牙大使大吃一惊的场景曾被许多画家争相描绘,本画出自画家安格尔之手。

(现藏于巴黎小皇宫博物馆)

农家晚餐

亨利和磨坊主米肖一家围坐餐桌, 显得惬意无比。他喜爱这样的生活,也必然会从中获益良多。大领主这种并不常见的行为启发了诸多画作,尤其是19 世纪的作品, 如《农家晚餐》。

(现藏于波城古堡)

游历王国

我们同样在这幅画中见到亨利戴着帽子、手套,脚穿靴子, 在一次游历途中迷路了。这家主人是个铁匠,收留他,给他水喝。(18 世纪画作,现藏于波城古堡)

为亨利四世绘制的最成功的肖像画之一

这位四十一岁的男子身上尽显高贵和权威之态,他的政治才能和勇气为他赢得了至高的荣誉。 (19 世纪匿名画作,现藏于格勒诺布尔博物馆)

【法】弗朗索瓦·贝鲁 著;张红婕 等译

内容简介

亨利四世出生于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受到了宗教改革清规教律的严格教养。在青年时代作为新教的领袖卷入了法国残酷的宗教战争。1589年成为法国国王,并改宗天主教,主政波旁王朝,期间进行多项改革,使经济好转,人民生活改善;1610年在巴黎遇刺身亡。亨利在位期间成绩斐然,深受法国人民的爱戴。本书上起亨利四世的出生和一代君王的丰功伟绩,下迄王权的衰落和国王的去世,半个多世纪的法国历史在作者笔下一气呵成。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作者采用叙述体,以时间顺序在有限的篇幅里讲述了法国波旁王朝的建立者亨利四世波澜起伏的一生,以及其在位期间法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突出讲述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要因。我们可以沿着这位“贤明王亨利”的成长印记和他的王权兴衰,全面了解这位伟大的君主传奇而又悲惨的人生。作者简介弗朗索瓦·贝鲁(Franois Bayrou),字白虎。法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是马克龙总统竞选成功的关键人物, 曾任法国国务司法部部长、法国国家教育部长、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国民议会议员、比利牛斯-大西洋省议会主席、欧洲议会议员,现任法国民主运动党主席、波城-贝阿恩-比利牛斯城郊共同体主席、波城市市长、波城孔子学院董事会主席。贝鲁先生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出版专著二十余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